高壓氧艙發展歷程 高壓氧艙發展歷史你了解嗎
2024-01-10 16:26:39
高壓氧艙與高壓氧醫學的發展高度相關,高壓氧艙與高壓氧醫學發展基本上密不可分,其市場也隨著高氧醫學的發展、適用病癥的拓寬而不斷增長。總體而言,從上個世紀開始,高壓氧艙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國高壓氧艙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已經發展為一門完整的學科。
高壓氧艙發展歷程
我國高壓氧醫學自1964年創立以來已走過了50年歷史。經歷了五個階段。
①1964-1973年初始階段
1964年福建李溫仁教授建立了我國第一臺高壓氧艙,開展艙內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手術治療,獲得了極大成功。1973年5月在杭州浙醫二院召開了國家衛生部主持的中國高壓氧艙技術鑒定與學術交流大會。當時浙醫二院包永善教授已建立了大型一艙二室四門的醫用高壓氧艙,開展了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的高壓氧治療。
②1974-1982年大型氧艙建造階段
1973年杭州會議后,我國上海、南京、廣州、沈陽、北京等地相繼建成了大型三艙七門式醫用高壓氧艙。南京軍區南京總院建成了直徑達4.2米的大型三艙七門式醫用高壓氧艙,設手術艙、治療艙與過渡艙,開展了艙內心肺腦復蘇等急癥搶救與手術治療急、慢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的高壓氧治療。并于1975年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獎。已有自動程序控制(電腦),電動與手動三套控制系統,艙內遙控視頻,艙內可除顫起搏等技術,可手術。到1982年,中華醫學會起早制訂了中國第一部高壓氧艙設計與制造技術規范,通過了我國高壓氧醫學的治療適應證與禁忌癥。并制訂了我國的高壓氧科室的工作制度,各類各級人員職責等規章制度。當時全國已有約180余臺大中型高壓氧艙,江蘇省人民醫院1977年也建成了直徑3.6米的大型醫用高壓氧艙。
③1984-1993年發展階段
到1984年,我國的高壓氧醫學事業已取得了極大發展,艙體類型、數量驟增。1984年280余臺;1989年500余臺:1991年800余臺;1993年已逾1200余臺。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及大型工礦企業等各級醫院,已普遍開展了高壓氧醫學治療急、慢性各類疾病。臺灣省海軍總醫院引進了一臺德國造高壓氧艙,治療減壓病。
由于高壓氧醫學的迅猛發展,1989年在上海由國家醫藥管理局主持下制訂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用高壓氧艙》國家標準GBl2130---89標準,199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現今已修改了兩次,執行《醫用高壓氧艙》GBl2130—2005標準了。并對我國設計與制造醫用高壓氧艙采用發放許可證制度。(當時兩個設計單位,十五個生產廠家)。
④1994-2001年規范化階段
據統計1994年全國共有各類醫用氧艙約1600余臺。由于在設計與制造技術、使用的安全管理方面等等原因存在著不安全的隱患。自1964至2000年共發生了20起嚴重安全事故,特別是1994年一年中發生5起火災事故,死27人、傷2人。其中多人艙起火3起,死25人;單人艙2起,死傷各一人。震驚全國。
1994年10月25日當時國務院副總理對1994年“9.18”事故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勞動安全監察部門,像高壓容器那樣管理起來。甚至要求當時的醫用氧艙一律停止生產,各級醫院的醫用氧艙一律停止工作。到1995年,重新制訂了國家標準《GB12130---95)》、發布《醫用氧艙管理》規定。重新審定設計資格與生產廠家資格,實施年檢,淘汰與發放許可證制度。
⑤2001年-至今穩定發展階段
我國的高壓氧醫學己在戰爭、自然災害、煤礦事故及人民健康衛生事業中起著重大作用。是名符其實的高壓氧醫學大國。20年前,高壓氧艙在全國各地陸續興建,但多為純氧艙,艙容普遍偏小,如今,新建氧艙多使用空氣加壓艙,多艙室互通且獨立的高壓氧艙群成為主流,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含量都大幅躍升。2005年,《醫用空氣加壓氧艙》(GBT12130-2005)發布,行業生產得到進一步規范。
2009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高壓氧大樓投入使用,建筑面積達3000m2,擁有供50人使用的高低壓氧艙群,該艙三艙八門,擁有坐式治療艙、擔架式治療艙、超高壓治療艙、低壓治療艙、VIP艙等,是全球技術最先進、容量最大的醫用高壓氧艙,配備有完善的監測、通訊、換氣、音樂欣賞等設施。據統計,2013年我國已有各類醫用高壓氧艙保有量達5600余臺,從業人員約3萬余名。行業的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大型高壓氧艙建設持續加速,技術實力持續提升,管理完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國內各類醫用高壓氧艙保有量已經超過8000臺。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